疾病防治 | 禽腺病毒Ⅰ亚群的“庐山真面目”
时间:2016-03-04   来源:北方牧业   作者:北方牧业

       进入8月份以来,我国山东、河北、辽宁、河南等地黄羽肉种鸡中发生了一种发病率、死亡率都较高的疾病,剖检症状以肝脏肿胀、发黄、出血,心包积液、肾脏出血等为主症,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禽腺病毒Ⅰ亚群(IBHV)阳性,本病毒与这种疾病有比较明显的关联性,目前本病还有继续蔓延的趋势,在白羽肉种鸡、商品蛋雏鸡中也有发病情况。

  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和药物防控。为了更加详细了解本病,提供有效预防和控制本病的参考措施,最大程度降低养禽者的损失,经笔者详细市场调查,特将本病的发生情况、发病原因分析、防控措施建议等,与业内同仁分享、商榷。

  1 病原学

  腺病毒病是全世界家禽和野禽常见的传染病原。腺病毒分为Ⅰ、Ⅱ、Ⅲ三个亚群:Ⅰ群可以引起包涵体肝炎和心包积液综合征,Ⅱ群可以引起火鸡出血性肠炎和鸡脾脏肿大,Ⅲ群可以引起简单综合症。Ⅰ群禽腺病毒是鸡内常在性、条件性病原之一,它具有潜在致病力。当鸡群遭遇严重应激,特别是存在免疫抑制性因素的情况下多发,且病情严重。

  禽腺病毒Ⅰ亚群目前已鉴定了A~E 5个毒种,12个血清型。腺病毒粒子由252个壳粒组成,中间包着直径60~65纳米的髓蕊,壳粒排列在三角形的面上,呈每边6个壳粒。禽腺病毒具有两根长度相近的纤丝,纤丝的长度与抗原原性有关。

  病毒颗粒直径70~90纳米,无囊膜,呈20面体对称结构,双股DNA,可凝集大鼠红细胞和绵羊红细胞。病毒颗粒在细胞核中堆积,形成晶状结构即包涵体。用细胞化学或免疫染色的方法在感染鸡组织或细胞培养物上可以清楚观察到包涵体,可用于禽腺病毒的诊断。

  禽腺病毒对脂溶性消毒剂耐受,1:1000的甲醛溶液可使其灭活;耐酸、耐碱,耐受Ph3~9;耐热,有些毒株在56℃18小时生存完整。

  2 流行病学

  目前本病在河南地区主要感染4~8周龄的黄羽肉种鸡,也有部分鸡群在2~3周龄发病。禽腺病毒病既可以垂直传播,也可以水平传播,病毒可存在于粪便、气管和鼻黏膜以及肾脏中。病毒可经各种排泄物传播,种鸡可通过种公鸡精液传播。

  3 潜伏期

  腺病毒病自然感染的潜伏期很短,为24~48小时。

  4 临床症状

  4.1发病急,死亡快,发病后8~24小时内死亡,日死亡率2%。

  4.2发病鸡群拉黄绿色稀便。

  4.3鸡群感染后10~15天内死亡率达到20%~40%。

  4.4发病鸡群的采食量和生长情况基本不受影响。

  5 剖检症状

  5.1气管软组织弹性差、变脆,气管环状结构增粗、变白。

  5.2心包积液增多,心包内有大量的黄色澄明液体,心肌表面有出血斑。

5.3肺水肿。

  5.4肝脏肿胀、发黄,有出血斑。

  5.5临床约有20%的病死鸡脾脏肿胀、出血。

  5.6腺胃肌胃交界处有出血斑或出血带。

  5.7肾脏肿胀出血,肾小管有尿酸盐沉积。

  5.8腿肌有少量的出血斑。

  5.9法氏囊萎缩,内有黏性或干酪样渗出物。

  5.10肌胃角质层发黑、糜烂、龟裂。

  6 诊断

  病毒分离和病理学诊断是禽腺病毒病的主要方法。河南某黄羽父母代肉种鸡场发病后病料送国家受用药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实验室诊断。取发病鸡群的肝脏进行处理,经鸡胚尿囊腔接种后进行PCR鉴定,结果为腺病毒Ⅰ亚群阳性。将发病鸡群通过固定石蜡切片HE染色,发现肝细胞内有大量的包涵体存在,故确诊本病为包涵体肝炎。

  7 防控措施

  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和药物,防制本病须采取综合防制措施。

  7.1谨防通过引种引进病鸡或带毒鸡。本病除经蛋传播外,也可水平传播,故对病鸡应立即淘汰并做无害化处理;醛类消毒剂可使禽腺病毒灭活,因此在临床健康鸡群应经常用高效消毒剂如戊二醛等进行带鸡消毒和环境消毒。

  7.2增强鸡体非特异性抗病能力。鸡群通过添加维生素K及微量元素如铁、铜、钴等,同时在饲料中添加相应的提振免疫力的中药颗粒制剂和抗感染的化学药物,以有效抵抗本病感染和防治继发其他细菌性感染。

  7.3有免疫抑制因素存在时增加本病毒的致病性,因此应加强IBD的免疫,选择不含外源污染的纯净活疫苗,禁免携带其它病原的疫苗。同时加强MD、ND、AI(包括H5、H9)、IB等的免疫,并确保免疫效果;强力控制霉菌(饲料和环境)污染。

  7.4加强饲养管理,做好鸡舍内部的温度、湿度、通风及环境卫生管理,创造良好的饲养环境,最大限度降低应激。

  7.5在发病初期,早发现,早采取措施。对发病种鸡群实施全群淘汰并做焚烧处理。对商品鸡群病鸡应立即淘汰并做无害化处理;临床健康鸡群,采用支持疗法,保肝通肾、止血、增强抵抗力,清热解毒、排解霉菌毒素及强化消毒等,可起到很好的控制疫病发展。实践证明,早期控制得当,可有效遏制疫病蔓延,虽不能消灭本病,但可将总死亡率控制在5%以内,极大降低损失。

  7.6种鸡场应及时淘汰发病鸡,避免给后代带来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