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防治 | 禽流感的流行现状及防控对策
时间:2015-12-16   来源:养禽与禽病防治   作者: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 丁诗月、谢鹏、任涛

摘要:禽流感病毒能够使多种禽类发生禽流感,导致禽群发病和死亡,对我国养殖业造成了巨大危害。部分亚型禽流感病毒可以感染人群,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本文概述了我国近年来禽流感的流行趋势和特点,并且对禽流感的防制对策进行了综合探讨。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是由正黏病毒科A型流感病毒属的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感染家禽后引起禽类的病毒性流行性感冒,不同亚型的禽流感病毒能够引起呼吸道疾病与产蛋下降,死亡率可达100%。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归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将高致病性禽流感列为一类动物疫病,并且实行强制免疫政策。禽流感存在历史久远,早在1878年意大利就有报道发生真性鸡瘟,后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多次流行,造成巨大影响。禽流感也可造成人类发生感染,所以不仅对养禽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同时也对人类健康产生了严重威胁。近年来禽流感的流行情况受到密切的关注,如何有效地防制禽流感成为学者和畜牧业从业者长期探讨的主题。

1 禽流感的流行现状

据《兽医公报》报道,从2004年我国在广西暴发的禽流感开始,除了2010年以外,我国每年都有禽流感疫情发生。到2015年6月止,累计至少发生了122例,禽流感疫情形势愈发严峻。禽流感毒株的分离鉴定结果表明,我国在家禽、野鸟和家畜中存在并流行多种亚型禽流感病毒,包括H5、H9和H7等亚型。目前各大养殖场防制禽流感主要通过疫苗免疫和生物安全,但是仍有部分免疫禽群出现不确实的免疫效果,表现出非典型性禽流感、隐性排毒与带毒等现象。由于针对禽流感防制措施的实施,禽流感病毒不同于以往在1周内导致禽群大量死亡的快速传播,传播速度已开始变慢。

1.1 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流行特点

1996年广东首次暴发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HPAI),此后H5N1开始在东南亚地区流行,现在已蔓延至全世界范围内,对养禽业造成巨大打击。由于H5N1能够感染人类,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我国目前对H5N1亚型禽流感实行强制免疫,取得了一定成效,但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对于我国的威胁依旧巨大,一旦发生,则造成严重损失。

从H5亚型禽流感出现到现在,主要为H5N1亚型。据农业部新闻办公室通报,仅2014年到2015年,我国就报道了7次H5N1疫情,其中4例发生在鸡群中,3例发生在其他野鸟中,均表现为高发病和高死亡。H5亚型禽流感病毒可通过与其他亚型病毒发生重组,出现了多种亚型。近几年关于H5N2、H5N5、H5N6、H5N8等亚型的报道有显著上升趋势。其中H5N6亚型的报道尤其突出,在鸡、鸭和猪中均有分离,在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自2014年,四川确诊全球第一例人感染H5N6亚型的新型病例以来,在云南、广东等地都出现了H5N6禽流感感染人的病例,具有较大的威胁,值得引起注意。

1.2 H9N2亚型禽流感的流行特点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1966年首次发现于北美火鸡群,属于低致病性禽流感(Low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LPAI),分布较为广泛。我国近几年的监测结果显示,H9N2亚型禽流感的流行比较普遍,呈地方性流行,传播速度较快,感染日龄早,发病率与死亡率日渐增加。近年逐渐发现,一些免疫禽群偶有发病,且少数毒株H9N2对哺乳动物的致病性有所增强。2013年新出现的H7N9与H10N8亚型禽流感病毒的6个内部基因均来自于我国近年来流行的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

H9N2亚型禽流感一般引发较HPAI更为温和的临床症状。当其呈现典型暴发时,传播范围广且发病突然,感染率高;当其呈现非典型流行时,通常并不表现出特征性症状,但是会造成雏鸡免疫抑制、ND疫苗免疫失败、产蛋率下降、继发感染与死淘率增高等现象。

研究调查显示H9N2亚型禽流感不仅可以感染禽群,还能感染猪和人类。猪因其呼吸道上皮组织的特殊构造,被称为流感病毒的“混合器”。2008年以来对猪群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进一步显示,H9N2亚型禽流感能够感染猪作为其跨种间传播的中间宿主。H9N2亚型禽流感感染人时,患者较快被治愈,且不致死,导致其在临床研究上易被忽视,使得病毒在人体内有机会适应,甚至有可能发生重组,从而转变成更适合在人体内传播的高效病毒。

1.3 H7N9亚型流感的流行特点

H7N9亚型是一种新型流感病毒,开始于2013年2月我国先后暴发的2次感染人类的疫情。H7N9亚型流感对禽类不致病,但是感染人类后死亡率达30%。主要是由于人类对该亚型病毒没有免疫力,病毒感染后在肺部组织的高效复制及其所造成的免疫病理引起的。

研究表明,H7N9亚型流感的主要宿主和主要传播者是鸡与鹌鹑。其在不同宿主和不同温度的情况下均能有效复制的生物学特征是其能够导致大规模流行的重要原因。

资料显示,2013年2月至2014年5月,全国通报病例近400例,其中中老年人为H7N9感染的高危人群,且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为主要流行地区。有研究对H7N9的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与H7N9暴发时间地点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H7N9的暴发时间与地点皆大体与候鸟迁徙来我国的时间相吻合,且流行的H7N9毒株是由浙江鸭H7N3、野鸟H7N9与上海、江苏、北京及浙江的家禽H9N2重组而成。

1.4 其他亚型禽流感的流行特点

自2013年报道第一例H10N8禽流感感染人的病例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H10N8存在于家禽和候鸟中,但其感染后不会发生明显的临床症状。H6亚型禽流感病毒宿主范围非常广泛,在我国南方地区常见。2013年我国首次发现人感染H6N1禽流感的病例,最近又在广东省猪群中分离到了H6N6禽流感病毒。研究调查显示,H6亚型在近年来的流行与传播呈上升趋势,且发现其在突破种属屏障中表现出巨大潜力。

2 防制对策

2.1 加大监测力度和广度,完善疫情上报及补偿机制

由于禽流感传播性强,一旦发生危害巨大,因此各级部门应加大监测力度,制订合理的监测方案,完善基层监测平台,提高检测效率,把握禽流感的流行动态趋势,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禽流感病毒能在多种禽类中传播,其中野鸟是重要的潜在传播源。减少野鸟对家禽的威胁,一方面需要完善对养殖场生物安全措施的要求;另一方面应建立针对野鸟的监测方案,形成完备的禽流感监测体系。同时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疫情上报机制,发生疫情时可以快速有效地进行控制,减少疫情引起的损失。除此之外,提高疫情补偿机制能够提高各个部门及养禽场上报疫情的积极性,提高监测效率。

2.2 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养殖场根据具体情况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选择有效的疫苗,保证疫苗质量,并且需要根据疫情的变化进行调整,使用针对性强的疫苗,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例如要求对不满2个月出栏的家禽至少要进行1次禽流感疫苗免疫,对2~4月龄出栏的家禽至少进行2次禽流感疫苗免疫,超过4月龄家禽应进行3次禽流感疫苗免疫。

建立科学的管理意识,坚持“预防为主”,同时实施科学的管理制度。加强新进禽类检疫和隔离,做好防鸟、防鼠措施;避免禽类与外界人员接触,若必须接触,需进行严格消毒措施;做好禽舍日常消毒和定期消毒,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定期检测禽群抗体水平,及时调整免疫策略。

3 结语

总之,目前我国禽群中同时流行着包括H9、H5等多种亚型的禽流感病毒,严重影响了养殖业的发展。同时禽群中携带的H7N9、H10N8亚型禽流感病毒给人类健康带来了较大威胁。因此我国禽流感防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只有进一步完善禽流感监测网络,落实各项防控政策,才能有效防制禽流感,减少其带来的危害。